言語理解中的細節判斷題目是讓很多同學感到頭疼的一類題目,這類題目題干比較長,讀起來比較浪費時間,而且有的時候涉及到一些比較專業的術語,不易讀懂。那么這類題型重點就應該從選項著手,每個選項帶入文段,去文中找對應。話不多說,小編帶大家看一道真題吧~

真題:
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研究人員模仿自然系統創建了一種分子化合物,當添加燃料(一種稱為碳化二亞胺的高能分子)時,開始自由移動組裝成水凝膠。只要能源供應持續,化學反應能使該材料穩定;當能源耗盡,這些材料簡單地分解為其基本分子。控制最初給定燃料的多少,研究者能按需設置,實現需要的有效自毀。研究人員說,這種技術近期內就能用作靶向藥物的傳遞系統,以球狀結構將藥物帶到身體各處,在需要的地方自動溶解,釋放有效載荷。另一個設想是設計成組織工程的支架結構,植入身體來幫助愈合,并在身體自身細胞接管后降解。此外,可用這類材料制成塑料件或電子裝置,它們在垃圾填埋場會自毀,避免堆積。
關于這種能自毀的材料,文中沒有介紹:
A化學成分
B應用前景
C自毀原理
D研發過程
解析:
A項,根據文段“當添加燃料(一種稱為碳化二亞胺的高能分子)時,開始自由移動組裝成水凝膠”可知,自毀材料中文段已提及“化學成分”排除;
B項,根據“這種技術近期內就能用作靶向藥物的傳遞系統”“另一個設想是設計成組織工程的支架結構”以及“此外,可用這類材料制成塑料件或電子裝置”可知,文段已提及“應用前景”,排除;
C項,根據“當能源耗盡,這些材料簡單地分解為其基本分子”可知,文段已提及“自毀原理”,排除;
D項,文中并未提及自毀材料的研究與開發的各階段過程,故“研發過程”無中生有,當選。
所以,正確答案為D。
更多公考資訊請關注上岸鴨公考獲取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