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“
事業單位營業”這一概念逐漸進入公眾視野。不同于傳統事業單位的公益屬性,事業單位營業特指部分具備市場化條件的單位,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職能的前提下,通過合理經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。根據2026年最新政策導向,事業單位營業的核心在于平衡公益性與市場活力,推動事業單位向“服務型+經營型”雙輪驅動模式轉型。
一、事業單位營業的核心特征
2026年,事業單位營業主要呈現三大特點
業務范圍擴展,在教育、醫療、文化等領域,事業單位可通過承接政府購買服務、開展技術培訓等市場化項目拓寬收入渠道。例如,公立醫院可依托專業技術優勢提供健康管理服務,科技類事業單位則通過成果轉化獲取收益。
財務管理升級,實行“收支兩條線”管理,經營性收入需納入預算體系,同時享受稅收優惠。例如,某省級圖書館通過數字化服務年創收超千萬元,但需將70%收益反哺公益服務。
考核機制改革,新增“社會效益+經濟效益”雙指標評估體系,單位負責人需簽訂雙重目標責任書,確保公益服務質量不降、經營風險可控。
二、事業單位營業的實踐路徑
各地試點經驗表明,成功的關鍵在于精準定位
資源整合型,整合分散的場地、設備資源對外租賃,如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周末對外開放,年利用率提升40%。
技術輸出型,農業科研院所將專利技術授權企業使用,按產值比例分成,既推動成果轉化又反哺研發。
品牌增值型,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并開設線上商城,2026年“國際博物館日”期間銷售額突破百萬元。
三、事業單位營業的注意事項
在探索市場化過程中,需嚴守三條底線
公益屬性不可動搖,主營業務不得外包,收費項目須經物價部門核準,嚴禁變相漲價。
財務透明規范,所有經營收支需單獨核算,定期向社會公開審計報告,接受第三方監督。
風險防控到位,建立“防火墻”機制,經營性虧損不得挪用財政撥款彌補,重大投資需集體決策。
隨著2026年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化,營業模式創新將成為提升公共服務效能的重要抓手。如何在市場化浪潮中守住初心,將是每個事業單位管理者面臨的長期課題。